2022年我們經歷了很多,現在這一年即將離我們而去,我們將迎來新的2023年。很多人都想知道2023年會發生什么吧,根據一位未來人的預言表示,2023年或許會更糟,因為他預言2023年將會發生第三次世界大戰。那么這是怎么回事呢?
預言視頻截圖
在網絡上有一位昵稱叫做timevoyaging的TiK ToK用戶,他自稱是來自于2906年的未來人。他在7月18日發布的預言視頻中表示,2023年將發生第三次世界大戰。關于第三次世界大戰一直是人們討論的熱點話題,特別是由于核武器的出現。一般認為第三次世界大戰將會導致更嚴重的后果,甚至可能導致世界末日的到來。雖然世界末日現在離我們可能很遠,但是在以前的地球上確實曾發生過。滅絕伴隨著地球的歷史,動植物無時無刻不在消失。地球上曾經存在的所有生物中,約有98%現已滅絕。
從4.4億年前的奧陶紀-志留紀滅絕事件到6500萬年前滅絕恐龍的白堊紀-第三紀事件,地球經歷了五次大規模滅絕浪潮,非常多的物種被滅絕。這些滅絕事件很多的共同點都指向了——在地質短暫的時間尺度上發生嚴重的氣候變化(不論是外在的隕石撞擊導致的氣候變化,或者是內部的火山大爆發等導致的)。
奧陶紀-志留紀大滅絕大約發生在4.43億年前,消滅了大約85%的所有物種。科學家認為這是由于氣溫驟降和巨大冰川的形成,導致海平面急劇下降。隨后是一段快速升溫的時期。許多小型海洋生物滅絕了。泥盆紀大滅絕事件大約發生在3.74億年前,殺死了世界上約四分之三的物種,其中大部分是生活在海底的海洋無脊椎動物。這是一個環境發生許多變化的時期,包括全球變暖和變冷、海平面上升和下降以及大氣中氧氣和二氧化碳的減少。
發生在大約2.5億年前的二疊紀大滅絕是這五次大滅絕事件中規模最大、最具破壞性的事件。它消滅了超過95%的物種,包括此時已經開始進化的大多數脊椎動物。滅絕的主要原因是西伯利亞陷阱噴發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導致全球氣溫升高,海洋中普遍存在缺氧和酸化。三疊紀大滅絕事件發生在2億年前,消滅了地球上大約80%的物種,包括多種恐龍。這可能是由于增加了二氧化碳水平和全球溫度的巨大地質活動以及海洋酸化造成的。
最后是我們大家比較熟悉的恐龍大滅絕事件,這次的白堊紀大滅絕事件發生在大約6600 萬年前,消滅了約78%的物種,包括許多非鳥類恐龍。這次的滅絕事件是由一顆小行星在現在的墨西哥撞擊地球造成的,隨著后續的撞擊冬天的出現,導致了恐龍的大滅絕。
現在我們再來看看能導致快速氣候變化的人為因素——全面核戰爭導致的核冬天。雖然不可能精確預測核冬天對所有人類的影響,但預測最深遠的影響相對簡單。也就是說,核冬天將導致大多數人類和大型動物死于核饑荒,這與滅絕恐龍的大滅絕事件類似。
在全面核戰爭之后,城市和工業區的巨大火災會引發風暴,將大量煙灰注入高層大氣,這將在全球蔓延并迅速冷卻地球。這樣的煙塵負荷會導致地球氣候的急劇變化,這將影響陸地和海洋的生態系統。”盡管“核冬天”一詞是在1980年代創造的,但這個概念與核武器一樣古老。早在1947年,科幻小說作家波爾安德森就在其標志性的后世界末日故事《明日之子》中描述了全球核戰爭引發新冰河時代的前景。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氣候模型可以預測的越來越復雜,研究人員已經能夠進行更復雜的模擬,以探索可能的核冬天會對世界各地的環境條件產生什么樣的影響。該研究模擬了六種核戰爭情景,每種情景都會在平流層產生不同程度的煙灰。五個情景模擬了不同規模的核沖突,而第六個模型模擬了全球核戰爭。研究中模擬的最壞情況是在一周的全球核沖突后,巨量煙灰被注入平流層的影響。雖然會有很多人直接死于核爆炸,但核武器對氣候的影響將導致全球卡路里產量下降近90%。核沖突兩年后,模型估計全世界將有大約50億人死于饑荒。即使是“有限”的核戰爭也將對氣候產生全球影響。
我們從過去也確實知道,如果有大量的煙灰進入大氣,我們會看到明顯的降溫。比如1815年印度尼西亞坦博拉山發生大規模火山噴發,導致了全球的降溫,以至于次年被稱為“沒有夏天的一年”,因為作物歉收導致了饑荒。還有最近發生于1991年的菲律賓皮納圖博火山噴發,它向大氣中注入了約1500萬噸的二氧化硫,導致全球平均氣溫暫時降低了0.5攝氏度。
總之如果發生了全面核戰爭,那么會造成很可怕的結果。不過大家也不用過于擔心,因為發生核戰爭的概率是極低的。還有就是大家對于這位未來人的預言看看即可,他發表過很多的預言視頻,但是基本沒有實現的。很多人看他的視頻,也只是為了娛樂而已。今天的內容,我是火宗君,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