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共有產權住房代替自住房成為保障房的主流,共有產權住房恰恰就是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所以一夜之間,北京的共有產權住房成為市場保障房的主流。據消息稱,目前北京38個共有產權房將開放申購,下面一起來看看有沒有你關注的。
今年9月開始,北京的產權型保障房開啟“共有產權模式”。從10月開始,朝陽、平谷、延慶等區都在陸續推出共有產權房。
記者從北京市住建委獲悉,截至11月底,本市已經有38個共有產權住房入市,其中34個項目入市待申購,房源大約3.5萬套。這也意味著,近期將陸續有3.5萬套共有產權房開放申購。
記者從北京市住建委了解到,截至11月底,本市共有產權住房已入市項目38個,其中未申購項目34個,房源3.5萬套;已啟動網申項目4個,房源3321套,包括已選房項目1個,銷售424套。
這些只是已入市的共有產權房。后續還有大批項目已經供地和開工,將源源不斷供應。
截至11月,北京已開工保障房65479套,其中公租房7598套、產權類保障房3807套、棚改安置房54074套,而產權類保障房主要是共有產權房。
什么是共有產權房?
所謂共有產權房,就是地方***讓渡部分土地出讓收益,然后低價配售給符合條件的保障對象家庭所建的房屋。保障對象與地方***簽訂合同,約定雙方的產權份額以及保障房將來上市交易的條件和所得價款的分配份額。
“共有產權房”,即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購房時,可按個人與***的出資比例,共同擁有房屋產權。房屋產權可由***和市民平分,市民可向***“贖回”產權。共有產權房自2007年起在江蘇省淮安市進行試點,該模式已在江蘇省其他地區獲得了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