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銅山區馬坡鎮蔣樓村村民朱邦元種了8畝多田,麥子快要收割時,一場突如其來的冰雹,打碎了他的豐收之夢。意外發生后,這位58歲的老農民焦急萬分,因為他等了很久還沒有領到保險公司的賠付款。
鎮農技人員和保險公司現場調查后認定,朱邦元家總共7.93畝麥子絕收,在最高賠付范圍內。“我知道這筆錢保險公司遲早會付給我,可是,全額賠付,每畝也才445元。”他有點無奈地告訴筆者,這點錢僅夠買農資,連勞動力成本都沒算進去。如果不遭受災害,每畝地的麥子起碼能賣到1000元。
政策性農業保險是我省近年來在農業領域推行的險種,從2007年8月開始試點農業保險以來,所保范圍覆蓋種植業、養殖業、高效農業和農機四大塊,險種越來越多,目的是讓農民盡可能減少自然災害帶來的損失。農民參加農業保險,中央財政和省、縣(市、區)財政補貼總保費的80%,農戶自己出20%。以種糧為例,如果是一季稻一季麥,每年要交兩次保險。今年保費和保額有調整:6月1日前,每季每畝糧食保費為20元,其中農民自付4元,如果在田糧食損失率超過80%,最高賠付445元;6月1日起保費提高到22元,農民自付4.4元,最高賠付550元。朱邦元的麥子是今年1月投保的,因此執行的還是老的賠付政策,即最高每畝445元。
近年來,我省種糧保險的保費和理賠額在逐年提高,2010年每畝最高賠付200元,2011年-2012年最高300多元。“不過,目前的農業保險還停留在低保費、低保障階段。”銅山區委農工辦副主任范繼剛說,即使是今年6月1日實施的參保標準,如果遇到大的自然災害、得到最高賠付,農民也只能收回農資成本。因此,農民有很強的提高保費、增加理賠額度的要求。他一直記得今年初夏在受災的馬坡鎮田頭,農民聽說每畝最高只能賠付445元時,臉上的失望表情。很多農民說,哪怕自己每畝多交10元20元,只要能夠提高賠付標準,也是愿意的。
受災后的農民是這樣想的,那么,沒有受過災的農民愿意多交保險費嗎?湯立云是鎮江市丹徒區上黨鎮寶云家庭農場負責人,他種了100多畝糧食,當筆者跟他談起農業保險時,他居然不知道有這回事。筆者給他解釋了保險政策后問他,如果每畝水稻或小麥讓您出20元的保費,您愿意嗎?“當然愿意!”湯立云說,種糧食基本上還是看天吃飯,誰也說不準會發生什么,如果出點小錢能保住農本,甚至還包括勞動力成本,他當然舍得出這筆錢。昆山市淀山湖鎮晟泰村種糧大戶顧永道說,現在農民的保險意識越來越強,他和周邊的種糧大戶都愿意多出保費增加賠付額,“誰也不想攤上災情,可是,誰也不能保證不遇到災情。每畝地多出10元-20元保費,理賠的額度高一點,我們愿意。”
當然,并不是保費交得越多、理賠標準越高就是好事。“如果理賠標準達到每畝1000元,很有可能會出現農戶不精心進行田間管理的情況。”范繼剛說,在適當提高保費的前提下,比較合理的最高賠付標準是每畝700元,這樣既能保證收回農本,又能讓農民的勞動力成本得到體現,還能讓農民用心把地種好。
在保費和理賠標準這一問題之外,還有一個問題是怎樣認定理賠標準。這一點,溧陽市社渚鎮梅山村種糧大戶湯芳伢感受最深。2011年夏糧快要收獲時,當地連續下雨,導致他的2000多畝麥子爛在地里無法收割,最后他損失了100多萬元。市農業局組織人員調查后,認定保險公司總共應該賠付42萬元,但保險公司只認定7萬元。“當時我想跟保險公司打官司,但后來牽涉到土地流轉中的某些問題,才放棄了。”他認為,在理賠認定中,農戶處于弱勢地位,需要農業管理部門支持;如果沒有公平公正的第三方,各級財政帶給農民和農業的保險紅包,就會被“蠶食”很多。
種糧保險一直處于低保費、低保障的狀態,種糧保險的理賠數額應該是多少備受爭議。保費和理賠標準的提高雖然能保障農民的利益,但人們還應該辯證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