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奶粉年底漲價的風聲又被吹起!據媒體報道,一邊是進口原料乳粉價格高漲,另一邊是***部門要求全程監管”乳制品生產流通,由此帶來的原材料和運營監管成本的雙重壓力,恐令國內終端奶粉市場在年底前掀起新一輪漲價潮。(9月27日《北京商報》)
今年3月中旬的時候,有專家站出來說話,奶粉漲價的成本論根本不成立。業內人士表示,除非用的是2008年奶粉原料國際最高峰時的奶粉,否則即使去年的奶粉再貴也越不過2008年,而且現在比起兩個月前的奶粉原料進口價格已經下跌了。
但新一輪的漲價潮又洶涌而來,而且這一次漲價理由更為堅定”。媒體援引一家乳品企業負責人透露的消息稱,從2008年以來,企業銷毀奶粉已經遭受了不少損失,近兩年為實現品質上的保障,不僅奶源實現了全面進口,而進口原料乳粉價格高漲,迫使國內奶粉必須漲價。這還不算是最重要”的理由,最為要緊的是,上周末國務院再次發文要求加強乳品安全管理。在最新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乳品質量安全工作的通知》中規定,三聚氰胺的生產流通將實現實名制”管理。專家們表示,此次乳品入市全程監管”等新政對國內乳企的成本增加幅度還無法評估,但三聚氰胺的嚴格管理必定導致國內奶源緊缺加劇,直接影響到乳制品市場的供需平衡,導致奶粉價格進一步提升。
依照乳制品行業的邏輯,全程監管”增加了運營成本,這些成本的增加應該由消費者承擔。可事實上,監管成本的增加完全是因為中國乳制品行業問題頻仍,如果沒有一輪又一輪問題奶粉的出現,這些監管成本也無須額外支付。進一步說,監管乳制品行業質量是***部門應有的義務,為消費者提供合格的奶粉是生產企業和經營企業應盡的責任,這樣的成本又何以讓消費者前來承擔?說白了這都是自己家的問題”,并不應該將成本轉嫁于消費者。
媒體輿論一個勁地在暗示消費者,奶粉可能要漲價,而奶粉企業的負責人又向媒體表示,奶源采購價的確上漲得很快,但成本上升的因素企業已經消化掉了,因此短期內不會有價格調整。”奶粉到底會不會漲價,消費者依舊一頭霧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