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銀行總行對第四套人民幣的設計設想產生于1967年1月文化大革命初期,并提交到國務院,到1985年5月定案,歷時18年。受文化大革命“極左”思潮影響,方案制定也未免干擾,為此1967年2月至1976年5月期間,總行先后三次上報方案,經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指導修訂,最終使極左思潮未能反映在國幣上。
第四套人民幣從最初籌備設計到塵埃落定正式與廣大人民群眾見面,歷經特殊歷史時期的百般曲折,其近20年的醞釀歷程,本身就是新中國一段刻骨銘心的歷史文化記憶;其經歷時間之長,也實為新中國五套幣之最。
第四套人民幣是我國靠前套簡體字人民幣,號碼也由以前的7位***數字改為兩位漢語拼音字母和8位***數字。收藏界有一個鐵律,就是“第 一”是值錢的,藏頭不藏尾,第四套人民幣作為簡體版和人民幣的鼻祖,之后發行的所有人民幣都是簡體版,隨著時間的推移,必將爆發巨大的升值行情。
另外第四套人民幣也是我國自主研發和設計靠前次發行的100元和50元,具有極大的收藏價值。因為歷史原因,第二、第三套人民幣在設計上和藝術上比較單調,面額較小,為10元,隨著改革開放,我國經濟的蓬勃發展和科技文化的發展,第四套人民幣的設計印制條件成熟了很多,在圖案上和主題上更加的豐富多彩,首次體現了我國悠久的文化和民族大團結的精神。特別是100元和50元券,我國自主研發和設計第 一次發行大面額的人民幣,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
錢幣專家在2010年的時候對這套錢幣做過研究分析,在退市的3年內它至少會漲到一萬元左右,因為錢幣在退市的當年漲幅是最大的,據錢幣專家分析,錢幣每年的漲幅最低140%,高的可以達到760%,平均每年324%的漲幅,擁有極強的市場爆發力。